top of page

隨全球市場轉動的快時尚:廣彩
《竹園陶說》
「清代中葉,海舶雲集,商務聚盛,歐土重華瓷,我國商人投其所好,乃於景德鎮燒造白瓷,運至粵垣,加僱工匠,仿照西洋畫法,加以彩繪,於珠江之河南,開爐烘染,製成彩瓷然後售之西商。蓋其器購自景德鎮,彩繪則粵之河南廠所加者也。」
在中國清中晚期作為面對西方的主要港口,廣州向來是討論18世紀全球貿易的重要場域,而使用景德鎮白瓷在廣州加彩再二次燒製的廣彩瓷,在外銷工藝品中所占比例極高,成為研究廣州在全球貿易網絡中所扮演角色的一個重要例證。
在北京、景德鎮、廣州三地原料、技術與風格的交流下,胭脂紅彩也廣泛地用於廣州加彩圖樣中,尤其在表現歐洲花卉、魚鱗紋邊飾上,與紫彩成為主導用色,搭配藍、綠、黃、橙等色。廣彩因應市場的需求富有時代變化,19世紀至20世紀初,廣彩調色盤有了新的發展。歐洲在擁有自產瓷器的能力後,對外來瓷器的需求降低,廣彩的外銷市場也逐漸轉向美國,色彩組合開始以胭脂紅、綠與金彩為主,華麗的色彩及繁複的紋飾交織如錦緞般,被稱之為「織金彩」。此時期胭脂紅仍被頻繁使用,而大量金彩的加入則成為此時期廣彩調色盤的一大轉變。
精選作品 Highligh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