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觀色:近代陶瓷彩繪的色彩計畫
Perceiving Colors: The Chromatic Journey of Early Modern Overglaze Decoration
煉金師從金屬、礦物提煉出顏料
陶匠將顏料昇華為圖像
顏料與圖像構築出陶瓷彩繪的色彩計畫
「觀色」透過不同陶瓷產區的八種色彩計畫,述說近代陶瓷彩繪如何以創新色彩與全球市場產生連結的故事。
18世紀之前,東亞地區的陶瓷燒製技術及品質一直領先世界,產品由東向西輸出。然而,在歐洲17世紀引發釉上彩料與技術的系統性變革、18世紀初能自製瓷器後,改變了世界陶瓷產業的發展軌跡。彩料製備主流從原來的礦物原料轉變成玻璃熔塊粉末,發展出成熟的藍、黃、綠等琺瑯彩料,以及具指標性、以金發色的寶石紅彩料,不僅運用在玻璃、銅胎、陶瓷等器物的裝飾上,並透過傳教士或東印度公司等管道傳入東亞,原料與技術的流動促成各地陶瓷彩繪的質變。
此後,世界幾個主要陶瓷生產中心相繼出現彩繪風格鮮明的新品類,例如從日本有田地區發展的金襴手樣式、赤繪風格,中國景德鎮官窯系統的洋彩、民窯粉彩、在廣州加彩的廣彩,德國麥森(Meissen)瓷廠觸發的歐陸花卉圖樣,英國陶瓷重鎮史塔福德郡的銅版轉印技術搭配手繪加彩等。
在緊密的全球化互動下,17世紀原以中國景德鎮為中心、在歐亞大陸由東向到西的青花傳播模式驟然改變,取而代之的是18世紀之後此起彼落的遍地開花現象。其所促成的視覺震盪,不論是流行色彩與紋樣的跟風,或是背後的文化脈絡,都是值得探討的議題。
「觀色」首要關注各地陶瓷產區的色彩計畫,主導色為何?色彩與構圖、裝飾主題如何搭配?特展中展示18到20世紀重要陶瓷產區的彩繪作品,意圖帶領觀眾一同見證,各地如何引用及回應新調色盤的彩料製備與燒製方法,發展出與全球各地接壤的國際化產品。
展覽資訊
Exhibition Information
展覽時間 11.29.2024 (FRI) - 02.28.2025 (FRI)
開放時間 每週三、六 10:00-16:00 (逢國定假日不開館)
入場費用 免費參觀
展覽地點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美術館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指導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
協力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核心研究群計畫「跨領域藝術與考古文物
科學鑑定分析平台」
策展團隊
Our Team
施靜菲(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教授)
吳文婷(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計畫博士後研究員)
楊子萱(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生)
何睿玟(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生)
陳元昊(國立臺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大學部)
何欣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生)
鍾承恩(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生)
闕子芸(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生)
李軒瑄(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生)
展倩 (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東亞藝術史研究所博士生)
蔡端端(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生)
王逸帆(國立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生)
梁嘉琪(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博士生)
謝涵淳(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生)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