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展覽單元  Exhibition Sections

「觀色」透過不同陶瓷產區的八種色彩計畫,述說近代陶瓷彩繪如何以創新色彩與全球市場產生連結的故事。

「金襴手」原意為「如織金錦般華麗」,是日本對此類風格瓷器的稱呼。

洋彩作為清宮畫琺瑯、景德鎮釉上彩與廣東相關工藝的交會點,既與宮廷品味緊密相關,也蘊含豐富的實驗精神,更對之後的彩瓷風格有一定的影響。

英國工業革命大量生產需求下出現的銅版轉印技術,不僅席捲世界陶瓷產業的裝飾方式,至今都還存在於大眾生活之中。

赤繪樣式作品以釉上鐵紅彩為主調,釉上黃、綠、藍、紫彩為輔色來進行彩繪,圖樣常以紅或黑彩描繪其輪廓。

使用景德鎮白瓷在廣州加彩再二次燒製的廣彩瓷,在外銷工藝品中所占比例極高,成為研究廣州在全球貿易網絡中所扮演角色的一個重要例證。

這種新興色彩計畫受到19世紀日本明治維新後自歐洲引入的新彩料影響,特別是釉下胭脂紅彩與鈷料的引進,後又隨20世紀初期日本窯業製品與技術輸入台灣,啟發了台灣陶瓷的色彩計畫。

金紅彩料的引用與粉彩風格的出現,不僅裝飾風格產生由琺瑯綠彩(famille verte)主流到琺瑯粉彩(famille rose)的劇烈改變,也蘊含景德鎮彩繪原料及技術上的變革。

各地所呈現的歐洲彩瓷花卉圖樣,由原來經常以粉紅、紫彩玫瑰作為主角的樣式,在各窯廠不斷調整色彩計畫的過程中,讓花卉主題展現更千變萬化的風貌。

本區展示戰後北投窯與鶯歌窯的代表性台式胭脂紅標本以及相關彩瓷,運用拉曼光譜儀(Raman)、手持式X射線螢光分析儀(pXRF)和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EM)等科學檢測技術,分析胭脂紅彩的材料組成與工藝技術,探討台灣在全球金紅彩技術體系中的角色定位,呈現戰後台灣陶瓷產業的變遷及其參與全球窯業系統的動態。

  • White Facebook Icon

© 2035 by DAILY ROUTINES. Powered and secured by Wix

bottom of page